每年春运的“迁徙大军”中,总少不了那些带着孩子的父母。镜头下,一只只“小候鸟”被家长抱在怀里、背在身上、牵在手中,眼里充满了对旅途的兴奋和好奇;家长们脸上虽有疲惫,却也掩盖不住对带娃回乡团聚的期盼。 疫情之下,今年春运返乡的家长们更是将孩子“全副武装”:双层口罩、专为儿童定制的“迷你”防护服……寸步不离,保证孩子在旅途中安然无恙。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我们从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历年的春运照片中选择了19个与亲情有关的瞬间,一张张父母的面孔承载着普通人的乡愁,带你感受春运回家路上的爱与守候。 年1月27日,一位父亲背着儿子站在从重庆至北京T10次列车上的过道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陈剑/摄 年1月19日,A次临客民工专列上,一位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这趟列车穿越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5省市,绝大多数乘客都是由东部城市回西南农村地区过年的务工者。赵青/摄 年1月底,在北京做包工头的陈豪杰和妻子李改荣抱着11个月大的儿子与回乡的行李合影。春节临近,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工们带上行李,急切地踏上了返乡的旅程。赵青/摄 年1月8日零时,一家人在北京西站候车室准备进站。年我国春运中出行人数首次突破30亿人次。赵青/摄 年1月30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大厅,一名旅客靠在孩子肩上,等候因雾霾延误的航班准备起飞的信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陈剑/摄 年2月2日,北京开往湛江的列车上,一对回湖南的母子由于没有买到座票,只能坐在车门旁的过道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陈剑/摄 年1月16日,北京火车站,一名男旅客抱着孩子进站。当日,年全国春运预计客运量将达到36.23亿人次,比年增加2亿人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赵迪/摄 年1月26日,在北京南站拥挤的候车大厅里,即将踏上G59次列车返乡的父子嬉戏着,脸上透着回家的喜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郑萍萍/摄 年1月24日,北京西客站,一位母亲在寒风中亲吻孩子。我国的春节运输,上世纪50年代以职工探亲流为主、70年代学生流开始加入,90年代民工流大规模爆发,进入新世纪,基本以三流叠加为主。这几十年来,春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发展的节点和民生的焦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赵迪/摄 年2月1日,北京南到福州的G次列车,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看手机。近几十年来,春运慢慢发生着变化,如今的春运,旅客不仅满足于“走的了”,更追求“走得好”,有的还“边走、边吃、边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陈剑/摄 年1月19日下午,从陕西省榆林市开往西安市的次客车硬座车厢,4岁的雨欣(音)和妈妈在座位上。在黄陵县的奶奶家住了半年后,这天她和妈妈一起坐火车回蒲城的家。年起,/次普速列车就奔驰在陕西西安到榆林之间,几乎站站停。我国高铁以每年数千公里的速度延伸,这种常年穿行于深山腹地、服务贫困和边远地区的“慢火车”仍是沿线居民出行的最优甚至唯一选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峥苨/摄 年1月21日早7点,从北京到黑龙江省鸡西市的K39次列车卧铺车厢,4岁的睿睿从睡梦中醒来。他和父母、姐姐一起回鸡西老家,这是他第二次回到鸡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隽辉/摄 年1月24日,自东至西几乎横穿南中国的K次列车的硬座车厢内,正在亲吻母亲的孩子。赵青/摄 年1月10日,由攀枝花开往普雄的次列车上,马尔木呷抱着刚出生两个月的儿子站在车厢连接处,身旁堆满了装着土豆、红薯的编织袋。这趟列车自年以来就一直穿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大凉山中。截至年,全国还保留着81对类似的慢火车,主要运行于我国西南、西北和东北的偏远地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隽辉/摄 年1月18日,安徽阜阳火车站出站口,在浙江温州一家鞋厂打工的刘雪带着14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回阜阳老家过年。宋欣然/摄 年1月21日,湖北武汉站出站口,带着孩子的父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大部分乘客戴上了口罩防护。1月23日,火车站、机场等离汉通道暂时关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峥苨/摄 年1月28日,北京火车站,拖着行李乘电梯准备进站的一家人。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运整体客流同比去年降幅明显,北京站内不见往年的拥挤景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孔斯琪/摄 年1月28日,北京南站,一名乘客带着孩子身穿防护服从绿色服务通道优先检票进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嘉兴/摄 年1月28日,北京南站,一名乘客给孩子戴上两层口罩。为与其他乘客保持距离,他们选择在远离候车区的地方等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嘉兴/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49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