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原大地,青山绿水间一片生机盎然。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机制上擎起“利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植绿护绿,建设森林河南,厚植发展优势。在这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河南气象部门不断开拓创新,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森林河南,绿意葱葱。

护蓝蓝天白云也是幸福

进入秋末,河南自北向南出现中到重度雾霾天气。《大河报》记者刘瑞朝多次通过媒体联动平台及时获悉省气象台发布的翔实的天气信息及雾霾科普材料。河南省局不断提升环境气象预报及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能力,重点围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气象保障服务需求,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

沃野千里,大河上下。依托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气象现代化,河南已初步形成综合、立体、自动化的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在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发挥着独特的科技作用。

格点布站,建成了空、天、地一体化气象观测网。尤其全省9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组成了实时、高时空分辨率的灾害性天气立体探测系统。建有风云三号卫星接收设备,正在筹建风云四号卫星接收基地,支持NOAA系列卫星、风云极轨卫星系列及葵花8卫星资料等投入业务使用,提供高精度气象服务产品。

图为建设在辉县的农田小气候及实景监测站。

阡陌纵横,生态与环境气象观测网建设同样取得长足发展。全省建成15个农业气象观测一级站、20个农业气象观测二级站;拥有郑州、鹤壁等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建成近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95个农田小气候及实景监测站;无人机、飞艇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生态观测。

主动聚焦新目标,环境气象科技创新不断。全省18个酸雨观测站、1个大气成分观测站、25个气溶胶观测站、22个辐射和紫外线观测站及22个三维雷电观测站组成的环境气象监测网络体系初具规模。气象科技人员精选环境气象敏感、热点方向开展针对性攻关,强化环境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建设,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区域联防联控提供重要的支撑和决策参考。

入冬以来,积极开展改善空气质量人工增雨雪作业。据统计,两架飞机累计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通过增加有效降雨产生湿沉降,助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和改善空气质量。

农业大省河南,每年夏秋两季与丰收喜悦接踵而来的,是屡禁不止的秸秆焚烧问题。弥漫在空气中的呛人烟尘,成为各地大气污染防治的“痛点”。各级基层气象部门的实景监测站,成为矗立乡村地头的“蓝天卫士”,使“夏秋零火点”的美好愿望成为可能。

可以预期,随着“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人工影响天气干预措施应用”、“城市功能区划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开展,气象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会呈现别样的科技之光。

增绿青山绿水就是美丽

有一片绿海,荡漾在广袤的豫东平原。这里的人们,通过培育生态林,筑牢了中原大地的绿色屏障;栽下经济林,建起了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这片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每年高达6.96亿元,人们骄傲地称它为“河南的塞罕坝”。在这一片绿意里,气象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助力增林增绿,冲锋在生态建设最前沿。

“天眼”监火情,护卫一枝一叶。河南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一棵树苗,一叶绿色,都弥足珍贵。而火灾,是森林的巨大威胁。气象部门与林业部门合作开展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林火遥感监测、长时间林火日数预报、植被长势监测、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等工作。据统计,从年至今,15年间共监测森林火点个(次),发布森林火点卫星遥感监测通报期,为林业防火灭火提供保障,保护了河南林业生态安全。

问天要水,绿了老家河南。近年来,河南省局不断探索以生态涵养修复为目的的生态型人影作业。近5年来,全省累计增加降水70多亿立方米,有效推动人影作业向生态涵养与修复、改善空气质量等综合方向转型发展,成为保障生态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

绿,从何处而来?在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内,气象部门建设了全省首个花木园区小气候观测站,开展一系列针对花木生长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研究,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花木气象科技示范园,为花木特色产业提供精细化服务。“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变种植模式,鄢陵花木种植面积以平均每年5万亩的速度增加。”鄢陵县花博会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文科说,以科技延伸产业链,是气象部门带给鄢陵花木产业发展的有益启示,为森林河南建设储备了大量花木。

绿色经济,成了脱贫致富新平台。近十年来,河南先后建成豫西苹果、西峡猕猴桃、荥阳软籽石榴等一大批特色经济林生产基地。在这些生产基地,白色围栏里的小气候监测站,时时刻刻保护着这一方生态之地。豫北封丘县树莓种植面积达5万亩,封丘县气象局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气象服务,指导农户科学种植,亩均效益多元。许昌鄢陵大马镇,许昌市气象局为当地花木种植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花农吕松涛怎么也没想到,依据科学种植的花木,比原来多赚了12万余元。西峡县“果、菌、药”三大特色产业对全县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的贡献分别达到64%、65%,县气象局向家农产品专业合作社、1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41个家庭农场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为特色生态林业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特色服务。

森林旅游成为重要的绿色产业。河南省局积极挖掘特色气象景观资源,联合新浪河南等知名媒体开展“寻找河南省最佳避暑目的地”评选活动。通过科技攻关,制定了河南省气候舒适度等级划分,形成了完整的旅游气候资源评估技术流程。新县、卢氏、西峡成功申报“中国天然氧吧”,提升了景区的生态价值。

生态兴则产业强,兴林而富民,生态与经济双赢局面在河南省已不鲜见。据统计,全省林业年产值由年的.7亿元增至年的.3亿元,平均增速在10%以上,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添彩气候设计生态中原

在年9月9日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大会上,河南省政府陈润儿省长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引入气候规划,将风道建设纳入城市管理,保证城市的主风道畅通,增加城区空间流动,促进大气的良性循环。在河南,研究规划城市的通风廊道,已经成为各地气象部门助力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郑州惠济区薛岗安置区、郑州国际花卉商务中心等大型项目进行通风影响评估后,最终修改了建设方案。古都洛阳规划了合理的“引风”、“导风”城市功能,最大程度发挥通风廊道作用,并开始探索气候变化与适应性城市规划。

而在豫北鹤壁,城区像海绵一样能蓄水。鹤壁是河南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市气象局以此为契机,加密布设城市气象监测网,研制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修编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内涝监测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在许昌,气象部门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将生态建设服务需求融入到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每个细节之中,向天要水、让地蓄水,让越来越多的水滴汇于城区,建设“林水相依、水文共荣、城水互动、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图为气象科技人员在柘城开展辣椒气候品质认证工作。

气候品质既是对农产品品质的认定,也是对当地保持优美生态环境最好的肯定。“中国三樱椒之乡”的柘城,成为河南首个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落户之地,为农产品注入了全新的气象科技含量。而素有“亚洲第一高山果园”美名的灵宝市寺河乡苹果,通过了河南省首个果品气候品质认证,大幅提升了灵宝寺河苹果品牌的附加值。以气候品质认证为契机,气象部门建立了一套科学而又系统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将把中原各地在“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良好环境下生产的产品,更好地推广出去,与优美生态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荒山披锦绣,国土绘丹青。“在服务美丽河南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气象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服务支撑作用、绿色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和环境问题治理中的先导联动作用。”河南省局王鹏祥局长说,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能力,更加彰显气象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和作用,将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美丽烙印在了时光的年轮里。(图文/王建忠)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26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