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陵县 >我爱这土地
时间:2024/9/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我爱这土地

——评韩春山新书《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韩春山著年12月

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大诗人艾青将我读《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的感受表达得明明白白。而写这本书的作家,就是我所熟悉的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作家韩春山。他把视角聚焦在他所热爱的“三洄河村”,多次实地走访、调查,对史料进行详细的考证、记录,聆听历史的见证者讲烈士的故事,采用大量的生动细节,试图还原历史真相,重塑历史人物形象。

  一个人的成长与他脚下的水土不可分离,一个人的信仰与他头顶的天空不可分离。“三洄河村”里那么多人一起走进红色的历史册页,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壮观景象呢?——韩春山用他的笔一次次去溯源,用他的爱一次次去还原他们的脚步。我看到“石匠”李晓瑞、杨大娘、杨玉枝、魏立勋、龙书金、“大哥”何郝炬、李平……那么多人走进了“三洄河村”。尤其是“大哥”何郝炬,年被派到鲁北地区工作,18岁任二地委书记,化名郝炬,代号“大哥”。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率领鲁北地区的抗日军民同日本侵略者奋战7年,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晚年的何郝炬每次接受采访,都表示对鲁北地区的“三洄河村”念念不忘,每次都热泪盈眶地说,鲁北地区是他的“第二故乡”。

  忠诚与信仰,不需要时时说出,已经深到骨髓里,融入我们行走的脚步;热爱与眷恋,已经扎到内心里,只一声“大地母亲”,就可将魂魄唤回。韩春山创作伊始,他的母亲就病重了。他在《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后记中写道:“那段时间,我日夜守着母亲,负责母亲的吃喝拉撒。母亲出生在陵县城南的万家村,算是陵城抗战的亲历者。小时候常听母亲说,日军进城那会儿,她的爷爷带着她逃难,一头挑着她,一头挑着干粮……后来,母亲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我放下了创作,静下心来陪伴母亲,听母亲唠叨。从母亲断断续续的话语中我了解到,她的爷爷在当年是村里的主事……日伪军来村里‘扫荡’,她的爷爷能应付自如;村民们有事,也都找他去摆平。她的爷爷有枪,是用来防土匪的。日伪军来村里的时候,他就把枪藏进炕洞里。母亲曾亲眼见到日本人砍杀村民,刀光闪过时,她躲到了爷爷的身后,再看时,村民的人头和身子已经不在一处。从那以后,母亲就经常做噩梦,梦境都与这个场景有关……后来,母亲变得有些语无伦次,我再也不能从母亲那里听到过去的事了,但母亲在那段时间说过的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三儿啊,你先把眼下的事忙完,等有空了就给你讲万家村的故事,保准你能写半个书。’……不久之后,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感觉自己已处在崩溃的边缘。好在目之所及皆显现着人性的光辉:吴匡五县长率领的县大队遭敌人追击,他被迫在马上小憩,疲惫至极,坠于马下;何郝炬南许村脱险,夜宿旷野瓜棚,可谓一夜惊魂;龙书金遭敌追杀,夜入民宅,枕眠于夹壁柴草堆……与他们相比,我虽谈不上生活有多美满,却无杂疾,更无性命之忧。母亲那‘半个书’的念想虽无法实现,但我早已将对母亲的情感融入创作之中。”爱,经过不断地续写,才会成为记忆;母亲和“三洄河村”的人穿越大半个世纪,来到作家韩春山的笔下,千万颗赤子之心打动了他,也激励了他,一定要写下他们红色的忠诚和信仰!

  阅读《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时时为作品中人物九死一生的遭遇捏一把汗。最初与作家韩春山相识,是因为我们都是小说创作的爱好者,经常在   这种爱的仰望,让韩春山的笔荡出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深情,也让作为读者的我,和他一起完成了《这是一片红色土地》的红色之旅。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严谨态度去翻阅一部部红色经典,以他的脚步去丈量陵城抗战历史的半径,以饱满的历史细节丰富人物的真实瞬间……有血有肉,有悲有喜,有爱有恨,有远有近,历史真相就在这里,陵城人的精神和风骨就在这里。我像韩春山一样,深爱这片土地,我看见凝聚的爱化作千万只和平鸽腾空而起;我看见历史的烟尘落下,我们每个读到这部作品的人却久久不愿离去。

  (作者系山东省作协会员)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77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