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m.39.net/disease/a_5496912.html 八宝山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以其浓厚的政治色彩和耀眼的政治光环,成为很多人向往的“圣地”,希望自己百年后能在那里拥有一席之地。可是死后葬入八宝山,却远非想象的那样容易。 那什么人有资格葬入八宝山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八宝山的历史。 八宝山原名黑山,起初只是北京西山平原上一座孤立的山丘,之所以以“八宝”冠名,据说是因为山下藏着八件宝物:金马、金牛、金鸡、金磨、金碾子、金簸箕、金叵罗和金豆子。 这八件宝物藏在哪里,长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大概只是传说罢了。别说没有,就算是有,也早就被人挖去了。 八宝山的名字还有另外三种说法。 一是得名于附近山间出产的八种建筑材料,即:青灰、黄浆、白土、白牙石、红土子、耐火土、沙石和板石。 第二个说法是:八宝山上有八座香火旺盛的寺庙,被称为“八宝禅寺”,为了把此山与别的山区分开来,人们称这座山为“八宝禅寺山”,后来嫌拗口,便直接叫成了“八宝山”。 第三个说法是:“八宝”是指佛家“八宝”,即: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佛家“八宝”也叫“八吉祥”,据说都是佛体的一部分,在我国古墓葬中多有出现。 以上哪种说法为真呢? 首先,八宝山下藏有八件宝贝的说法不太可信。那八件宝贝长什么样,何人放进去的,放在哪里等等均无文字记载,这个说法极有可能是后人望名生义,凭空想象。 再就是因八种建筑材料而得名的说法也不真实。在八宝山开挖建筑材料是比较晚的事情,在那之前,八宝山的名字已经有了。 第三个说法“八宝禅寺山”看起来似乎有点靠谱,但真实性也值得怀疑。当时八宝山上的寺庙应该不止八座,以香火旺的八座寺庙命名一座山让人有些无法理解: 如果香火旺盛的寺庙不是八座,而是七座、九座呢?那是不是应该叫“七宝山”或“九宝山”了?所以这个因寺庙而命名的说法大概也是人们的一种猜测,站不住脚。 因此,八宝山得名于佛家“八宝”的说法应该最为可信。古人认为八宝山风水好,占尽龙、穴、砂、水等“吉气”,是万古吉祥地。僧家在此建寺立庙,俗家在此圈坟立碑。僧家认为一切来去,皆有因果,既然在此山建寺立庙,那么它就与佛家有缘,是佛体的一部分,遂以佛家“八宝”命名此山,即为“八宝山”。 元代僧人海云曾在这里建了灵寿寺,明朝初年又修建了太监刚炳墓祠和廷寿寺。明中期战乱频仍,廷寿寺毁于战火,朝廷又重建廷寿寺并更名为褒忠护国祠。 “刚炳墓祠”这个名字挺奇怪。刚炳是朱元璋时期的一个著名太监,交趾(今越南)人,曾随朱元璋作战,为其出谋划策,后来也得到明成祖朱棣的重用。刚炳战死后,朱棣为表彰其功绩,为刚炳赐名“钢铁”,将其与其他死难的功臣安葬于八宝山。 无独有偶,湖北江陵县也有一座八宝山,古称龙山。其地古墓密集,有战国楚墓群、汉墓群、明代的藩王墓群等,仅大墓就有三四百座。此山与北京八宝山同名,也可作为石景山地区的八宝山名字的一个旁证。 八宝山西边是被人们认为风水较好的地方,明清两代的太监多将此处作为养老送终的桃源之地,后来这里也开始作为商业墓地进行出售。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把这里改建为忠烈祠,把在抗战中牺牲的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38位爱国将领安葬于此,以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指示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等人成立了公墓筹备组,按照“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尽量不占用农田”的原则,选择八宝山作为国家公墓陵园,并请林徽因设计公墓的主体建筑格局。林徽因抱病查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终于让公墓像绽放的莲花一样呈现在国人面前。 八宝山公墓鸟瞰图 八宝山公墓陵园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大部分,其中墓区有3个。逝世者按生前政治级别的不同,分别葬入不同的墓区。 第一墓区位于整个公墓北向顶端,主要安葬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副部级以上干部、民主党派领导人士。因此,第一墓区是公墓中政治级别最高的地方。 第二墓区和第三墓区位于公墓大门的两侧,是公墓最显著的位置,主要安葬级别较低的县团级干部。 八宝山革命公墓建成后,葬入第一墓区的第一位国家领导人,是素有“中国人民的骆驼”的任弼时同志。任弼时于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是新中国成立后逝世的第一位国家领导人。他的墓地占地多平方米,是公墓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墓地,因此无论从墓地面积还是建墓时间,任弼时墓都堪称“八宝山第一墓”。 任弼时墓 年2月,新中国第一任副主席张澜逝世后,被安葬在任弼时墓的西面。同年6月,在纪念瞿秋白同志逝世20周年之际,中央决定将其墓迁至八宝山,置于任弼时墓地之东。 此后,第一墓区逐渐形成、扩大,并形成了一定的排列规律: 以任弼时墓为基准,两侧分别安葬了政治局常委级别的人物,包括彭真、姚依林、陈云、李先念等。 再往下第二级台阶,有一些四副两高——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及一些部队高级将领。其规律主要体现为:东侧是党的领导干部,西侧多为民主人士。 第二和第三墓区除了一些县团级干部外,还有逝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人士,以及科学、教育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如闻一多、史沫特莱、林徽因、徐悲鸿等。 与第一墓区所不同的是,第二、第三墓区不是按逝世者的身份排序,而是按逝世时间的先后依次建墓,所建墓地也是面积相同,形式统一。每块墓地占地一平方米左右,墓盖以水泥制成,墓碑为汉白玉石雕刻。因为以前火化还未普及,因此墓地下安葬的几乎都是未经火化的遗体。 由上文能看出,有资格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都不是普通人,并且葬在哪个墓区、墓盖、石碑、月台尺寸的大小都有严格规定,办丧者要凭上级单位开具的介绍信确定入葬者的墓区,不能更改,不能搞特殊。 和墓区一样,骨灰堂也按级别分为不同层次的骨灰室。比如党和国家领导人、部队兵团级或军级以上干部、地方省部级领导的骨灰,都可以放在一室。而一室也分为正面和侧面,骨灰安放在正面的领导级别,就比安放在侧面的要高。 八宝山公墓骨灰堂 八宝山演变至此,显然有违周总理当年建造公墓的初衷了。 总理要求建革命公墓,本意是把在革命中牺牲的战友和同志集中安葬,以方便人们缅怀、祭奠,并未要求按等级划分墓区。可是在墓区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按照不同级别进行排列的格局,让八宝山公墓陵园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耀眼的政治光环。 这种论资排辈的现象在“文革”期间尤为突出,直至周总理逝世要求不留骨灰,才让情况稍稍得到缓解。 进入上世纪80年代,许多在“文革”中蒙冤去世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陆续得到平反,政治地位与名誉重新得到认可,被允许以其本来的身份和名誉入葬八宝山。于是进入八宝山,再度成为一些人追逐的目标。 邓小平为此提出批评:“很多人想挤进八宝山,高高在上,却无形中与群众拉开了差距。” 为转移人们对八宝山的
|